4月30日,2019年首批“成都工匠”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,大会宣布了首批命名的502名“成都工匠”,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何波就是其中之一。
2002年,何波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,现从事数控铣工专业。从刚毕业稚气未脱的中专学生,到如今数控技术的高级技师。他,是国家级何波数控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“火车头”,也是全国技术能手,中国电科技术能手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从中专学生到数控大师
不断钻研是他的秘诀
27日,记者在成都高新区(西区)的中国电科集团第29所四威产业园公司,见到了这位80后“成都工匠”:个子瘦高,穿着浅色的格子衬衣、黑色裤子,戴着眼镜。
1981年,何波在达州出生,中专毕业以后,便和妻子一同进入了中国电科29所四威产业园公司,“刚来时是做学徒,有专门的师傅带,经过3个月的实习期和一年的试用期后,最终留下来,成为了一名数控铣工。”何波当时的工作主要根据设计零件图纸,用数控铣床(加工零件的设备)进行零件加工。他坦言,刚来时有些许不适应,“当费尽力气加工好的一个产品,最终却作废时,很有挫败感。”后来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后,发现很多老师傅并不是本专业毕业,却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坚守,对初出茅庐的自己触动极大,“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调整,心态逐渐发生了改变,随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,内心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也越来越强烈。”
2007年,刚好遇到公司内部招聘,何波从前端操作机床转为后端数控编程,“利用数控编程的NC代码,输入这些代码指令,控制机床加工零件。”由操作到编程,有了挑战,何波说自己不怕,反而更加兴奋。说起数控技术,何波显得有些激动,“数控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,包括数控机床的技术、切削刀具的技术、切削液的技术、工装夹具的技术、数控编程与仿真的技术、后置处理的技术等等,对每一项技术都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,和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,才能精准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关键技术,才能在遇到技术难题时有更清晰的思路,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,实际操作起来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。”
计较0.01毫米误差
锱铢必较是他的工作态度
从刚毕业稚气未脱的学生到高级技师,何波坦言,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。
对于什么是数控加工技术,何波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,“我们在家里切菜,首先要清楚我们要切的是什么菜,再选择用什么类型的刀,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切,以及切菜剁肉的频率速度,最后菜品形态肯定不一样。”在何波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第四车间,偌大的车间内,生产线上高精尖的数控设备有条不紊的生产着精密零部件。在车间的尽头——何波技能大师工作室,这里有8名技术人员每天编制车间40多台机床设备的数控程序和生产现场技术问题,他们加工的零件将运用于海陆空上的各类武器装备,所以每一件成品也定义了对数控铣工的高标准。何波随手拿起一个零部件,”看,这个零件属于不规则的形状,和形状规则的零件相比,加工起来耗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。”
对于数控技术的执着,他计较着0.01毫米的精度误差。什么样的刀具?使用什么样的设备?什么样的编程策略和工艺路线,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错,在何波的脑海里早已有了清晰的答案。“说出来很简单,无非几个方面,刀具选用是否正确,工件刚性是否足够,切削液浓度是否合适,加工路线和切削参数是否合理等方面,找准原因,对症下药,往往事半功倍。”
聚沙成塔
发挥“传帮带”的作用
在何波看来,所谓匠心,其实就是一种热爱和专注。在专注中,获得成长和快乐。
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作为一名‘成都工匠’,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,发挥一带一、传帮带的作用。”
作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四川省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数控技术带头人,担任技能竞赛数控铣项目、数控车项目、团队挑战赛项目、数控综合加工技术项目技能专家二十余次。何波培训和指导多名员工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获得省级竞赛前三名15人,全国竞赛前十名8人,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6人,技师职业资格6人,在传授技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。“工作室已解决由最初的8个人的队伍,到如今的14人。”何波表示,除了开展必要的技术研究、技术攻关外,更重要的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,对工作室的定位则是一个高技能人才的“孵化器”。
在何波看来,此次“成都工匠”评选和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一样,都是发挥聚沙成塔的作用,企业内,“成都工匠”存在的意义在于,会对其他人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;同时也体现出政府对一线工人的重视,“现在许多高精尖产品都是由一线工人生产,国家不能缺少这样的人才。”在何波看来,不论从事哪种行业、哪种工作,只要对社会有贡献,那么他就是值得被赞扬的。